地震預警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手機功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功能,一般都會在地震后提前發出警報,幫助人們避險逃生。地震預警不只有10秒鐘,一般會持續幾秒到幾十秒。
不是。
地震預警一般有幾秒
地震預警能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而這些破裂和錯動釋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輻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當地震發生后,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空間。
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造成嚴重破壞。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后,P波與S波之間的時間差。原理上,在距離震源50公里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里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
一次地震:縱波抵達震中地面需要15秒,而橫波抵達震中地面需要32秒,地震預警只能提前17秒發出。二次地震:縱波抵達震中地面需要72秒,而橫波抵達震中地面需要157秒,所以地震預警可以提前85秒發出。
地震預警就是在地震到來前,地震局提前發出預警,通過手機和電視等通訊方式讓居民第一時間看到,這樣就可以減少傷亡和損失。
地震預警雖然可以提供緊急警報信息,但是其技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存在盲區、減災效果有限、可能誤報或漏報等。
預警盲區就是震中附近來不及獲得預警信息的地區。
對于大震來說,預警盲區外可能遭受地震破壞的區域,是地震預警作用最明顯的區域,也就是預警有效區。
距離震中較遠的區域,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壞較小,地震預警所產生的作用有限,是預警弱效區。
目前,國內外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條件通常為:針對6級以上地震,面向預測地震烈度大于Ⅵ度(6度)的區域進行發布。
地震預警系統與地震波“賽跑”也只能贏得數秒至數十秒的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公眾和企業能夠采取的緊急處置措施和取得的減災效果是相對有限的。
地震預警技術和流程復雜,若想快速發出警報,則可能出現較大誤差,或者增加技術系統“犯錯”的幾率,出現誤報,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影響,也可能發生漏報,公眾無法獲得預警信息。
注: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