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是一年之中比較受歡迎的一個節氣,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節氣,它是數九天的開始,這個時候并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所以冬至溫度并不是最低的,過了冬至之后天氣會越來越冷,氣溫會越來越低。
不是。大寒前后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冬至節氣后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逐漸向北移動,此時白晝較短、黑夜較長,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小于發散的能量,所以,冬至節氣后未來一個多月我國的天氣趨勢就是越來越冷,我們一般稱這段時期為“隆冬時節”,這種寒冷的天氣情況稱之為“數九寒天”。
此時溫度較低;又經常會有冷空氣侵襲;接受到的熱能低于發散的熱能,因此冬至后的一段時期內溫度還會比較冷,甚至比冬至節氣時的溫度還要低,冬至后是小寒和大寒節氣,小寒、大寒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以“寒”字命名的節氣,過了這段時期,也就出了冬季,等到了立春節氣就正式進入春季了,溫度也會越來越暖和起來。
冬至不是很冷,但是冬至之后會越來越冷。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后越來越冷。
冬至之前天氣一般不會很冷,因此時地表尚有"積熱",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冬至后每天地表散失的熱量大于接收的熱量,氣溫越來越冷,到“三九、四九”天時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達到最大值,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了。
冬至之前,地表余有較多的積熱,所以大多地區基本不會是太冷,但在冬至之后,隨著地表積熱散失的增多,就會呈現出越來越冷的現象。
但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很多時候還沒有到冬至,北方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嚴冬了,因此冬至這種氣候意義對于我國很多地區來說都偏遲。
注: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