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區經濟發展水平在武漢市各區中擺尾是不爭的事實,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為沒有工業,空氣質量好,道路通暢,因為沒有競爭的激烈氛圍,老百姓生活節奏慢,幸福指數高;因為沒有繁華喧囂,周邊自然風景美不勝收,安靜祥和,二十年后,蔡甸的別墅群將成為富人區。
武漢各區的GDP原來一直是漢南墊底。漢南投靠開發區以后,就像窮女嫁了個富翁,一夜之間草雞變鳳凰。班里最差的一個學生走了,蔡甸理所當然地擔當了斷后的任務。
但我覺得經濟體量大小,并不能絕對反映貧富程度。蔡甸的GDP最少沒錯,但蔡甸只有約50萬人口。而黃陂、新洲、江夏都在百萬人上下。人均并不是算最差的。家里五個人,收人400萬,與家里十個人收入600萬,誰更富有?就像中國現在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算到人均,還是發展中國家。
新洲
一是:新洲城關與武漢城區空間距離過遠。
從武漢三環內任意一點到新洲城關的距離都在50公里以上,這個距離甚至比武漢到周邊一些城市的距離還要遠。距離上的隔閡,導致新洲這個地方對于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其下屬的陽邏。空間上的距離,不僅限制了新洲城關享受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還阻礙了新城城關與主城區的日常交流。
二是:新洲區缺少有知名度的產業。
產業是打開地區知名度的另外一個利器,比如東湖高新、經開就是因產業而興。可能新洲的朋友會噴:陽邏航天產業基地、武船、陽邏港不是新洲的產業?抱歉,大部分人說到這些產業只會說在陽邏,很少有人說是在新洲。所以這些產業對打開新洲知名度貢獻基本為零。
其實近些年,新洲的經濟發展也很快,但是增長主要來源于陽邏等靠近主城區的區域。隨著陽邏港、航天產業基地等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陽邏大有取代新洲城關的趨勢。
2016年至2018年是武漢樓市最為癲狂的幾年,“茶水費”這個新名詞也堂而皇之盛行于武漢房地產市場。當然,官方是不承認有“茶水費”這回事的,開發商都一本正經強調自己絕對清白。至于茶水費是不是真的存在?有沒有開發商參與?答案你懂的。
隨著“韭菜”被逐步收割干凈、政府部門監管政策完善、新房與二手房價差逐漸被抹平,武漢房地產市場也開始趨于理性。雖然部分性價比高的樓盤仍是一房難求,可能存在“茶水費”,但是市場整體已經趨于平淡。
現在在武漢,購房者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也可以對開發商挑挑揀揀。大部分開發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出于活命需要,都在拼命拉客戶,哪里還敢作死收“茶水費”。比如東西湖吳家山,各大樓盤間的競爭堪稱慘烈。
最新評論:共3條
蔡甸比鄰中法城,輕軌地鐵修到柏林。蔡甸規劃的很好了,而且定位也很明確。那就是先把房子蓋好,當武漢的睡城。市內上班,蔡甸睡覺地鐵往返。蔡甸本地沒有大企業,只能先這樣了,等房子蓋夠了,城區規模起來了再說。人多了,什么都好說。
支持(6)
蓋樓(回復)蔡甸想當倒數第一先問問新洲人民同不同意
支持(6)
蓋樓(回復)蔡甸最大失誤是沒有圍繞城區發展,城區附近沒有工業圓,造成城區人口無法就近就業,城區商業沒有消費人口,劃歸東西湖管理吧
支持(6)
蓋樓(回復)
注: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