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饅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面食,它的做法多樣,吃起來香軟可口,很多人都會經常吃饅頭,尤其是吃早餐的時候。有些人也會自己做饅頭吃,但是,揭開鍋蓋之后就回縮了。那么饅頭蒸好后打開鍋蓋回縮了怎么辦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饅頭在鍋里的時候好好的,揭開鍋蓋有的縮小到又黑又小,通常在揭開鍋蓋的一瞬間發生,很多人在揉面的時候可能沒有揉勻,面筋有的地方揉的好,有的地方沒有揉好,沒有揉好的地方它的包裹力不好,遇到溫差后迅速收縮。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好好的,有的又黑又硬的一方面原因。
因為給饅頭進行整形有個先后順序,可能先滾圓的饅頭,有些發酵過度,而發酵過度的饅頭,面團的筋力會有點泄,出鍋的時候遇到冷氣,也會造成迅速收縮。發酵成功的饅頭即便是收縮也只會表面坑坑洼洼的,不會發生縮小變黑的問題。
醒發程度不夠,內部面團未能形成柔軟的膨松結構,出鍋后饅頭體積也會縮小。
面團產酸太多,也會造成這種萎縮。在蒸的時候開的火力太大、蒸的時間太長,也會造成這個問題,大火力很快的將酵母燙死,也會造成出鍋萎縮問題。
這種嚴重萎縮的饅頭內部空洞非常小,甚至沒有孔,表皮很粗糙,皺皺巴巴,硬的像石頭,根本沒法吃。這種現象一般在蒸制后期或者開鍋蓋的瞬間發生,可以說是突然出現收縮。這種萎縮一般與面粉品質,面團醒發膨脹過度和蒸鍋內氣壓過高有關。先說下面粉,如果選用高筋粉,操作性能就會差些,成品就不易發酵,容易收縮,最好選用中筋粉。另外,如果二次醒發過度,饅頭的膨脹超過了面筋的承受能力,成品就容易出現萎縮或者塌陷。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蒸鍋完全密封或排氣孔過大,都會造成熱氣不能很好的在鍋內循環,使鍋內熱量不均勻,這種情況饅頭萎縮的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用竹籠屜蒸饅頭,蒸汽循環的就很好,饅頭表皮特別光滑。
這種饅頭表皮收縮明顯,但內部還有一些松軟。 這種情況一般是饅頭成型后二次醒發時間不夠,內部還沒形成柔軟的蓬松結構就上鍋開始蒸。尤其是開水上鍋,縮得會更厲害。酵母發面可以涼水上鍋,水開后再中小火蒸制20分鐘。另外面團如果發得太酸,蒸出的饅頭也會萎縮,這時就需要用適量的食用堿中和下。
這種表皮局部萎縮的饅頭,口感還可以,只是表皮看著不光滑,有坑坑,一般在揭開鍋蓋30秒內容易在表皮出現。這種情況多數也是二次醒發時間不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揉面時干粉加的太多,導致饅頭坯表皮與內部結合不緊密,在剛出鍋時表皮會有氣泡產生,然后泡內氣體消失,皮縮回去。
總之,蒸出的饅頭如果出現萎縮,就多注意上面說的細節,另外饅頭蒸好后,先不要急著掀鍋蓋,等幾分鐘后溫度降下來,再打開鍋蓋。這樣做也防止饅頭回縮。
饅頭不回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面團發酵好,要有均勻密集的馬蜂窩狀
2、蒸的時間要控制好,一定要蒸熟
3、關火后不要急著揭開鍋蓋,再燜兩三分鐘
一:我們現在制作發面饅頭,最常用的就是干酵母,干酵母的發酵效果,比較穩定。一般和面粉的比例冬天是100:1,也就是,100克面粉,要放入1克的干酵母。夏天可以稍微少放一些。而且要確保干酵母依然是有效的。
二:面團要軟硬適中,制作饅頭的面,一定不要太軟了。
三:面團的發酵,這個是關鍵。我們可以采用1次發酵法,也可以采用2次發酵,無論如何,發酵的判斷是十分的重要的。用2次發酵來舉例,我們和好面后,放到溫暖的地方的發酵,是第一次發酵,發酵好后的判斷,就是看到面團大約是原來的2倍,用手指蘸一點粉,去頂部戳洞,洞口四周不塌陷,而且也不是很快就回縮,就是發酵好的狀態。塌陷是發過,很快回縮是還沒有發酵到位。那接下來整形后的發酵是第二次發酵,這個的判斷是,饅頭的形狀有明顯增大,而且表皮被氣體撐的比較光滑。輕觸表面,很有彈性,輕輕摁壓,還可以慢慢回彈,就是第2次發酵完成,這個時候,再去蒸。
四:蒸鍋要選擇鍋蓋比較嚴實的鍋子,否則容易造成冷氣進入,滴落到饅頭上水,造成酵母失效。就容易變成提問那樣的狀態。
五:再蒸制的過程中,不可以揭鍋,尤其是天氣冷的時候,特別容易造成饅頭熱脹冷縮,導致饅頭變小,變黑。
六:天冷了,蒸好以后,可以再悶個5分鐘左右,再揭鍋。
注: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