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目前官方已表示,新新冠病毒基因變異了!這也就是說,比之前的新冠病毒更嚴重, 傳染性更強。簡單點說L亞型更接近于非典,雖然毒性強但好控制,S亞型更接近于流感,比較溫和但防不勝防。以后的發展L亞型會跟非典一樣慢慢消失,但S亞型會變成一種像流感一樣的長期存在的傳染病。S亞型很有可能就是在華南海鮮市場突變變成了L型導致了超級爆發。
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并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以上研究來自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于3月3日發表的論文《關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論文通訊作者為陸劍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崔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啥叫自然選擇,自然選擇不是生物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進化方向,而是那些不利于發展的進化分支都被篩選掉了。都說病毒最終的進化方向是和人類和平共處,低毒性,高傳染性,但過程中未必沒有突變進化成高毒性的分支,這是這種方向被自然選擇篩選掉了而已。
1、病毒發生突變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RNA病毒。3個月的大范圍傳播,足夠病毒變一變了。
2、從比例上看親緣關系更老的毒株被發現的數量少很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不同毒株之間感染力、致病性等有較大差異。因此回顧過去的研究,年初收集到的病毒毒株更多的是致病性較強的毒株,而這類毒株來源往往也多與海鮮市場/武漢人員有關(病癥嚴重的人會盡早就醫、采樣)。因此現有的關于病毒進化的的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可能無法避免會受采樣偏差的影響,故應該理性判斷研究結論的合理性。
我覺得很符合邏輯
必然會發生變異,對這個消息我們應該表現的一點也不意外。
1.對病毒來說,盡量不把宿主搞死,最大范圍的擴大感染范圍,傳播自己,適應環境(包括疫情防控環境)是最優策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與疾病的斗爭貫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從另一個角度講,毒力降低,對個體開講不是壞消息,傳染力增強對整體來講,不是好消息。
2.對臨床來說,部分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人是輕癥,但有的人會轉為重癥危重癥,為什么有的人病情會急轉直下。
是不是也為判斷誰可能轉化為重癥,加強干預,提供了一個可供觀察的線索。
3.更加讓人擔心,新冠病毒會像流感病毒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
具體會怎樣,向科學要答案吧!
在傳播早期祖先型“S”型幾乎完全為突變型“L”型所取代,但隨著時間推移“S”型又逐漸上升,提示兩個類型之間可能存在一個博弈過程。推測,突變型“L”型可能復制和傳播速度更快、潛伏期更短,使其在病毒傳播早期取代祖先型(“S”)在人群中快速擴張。
注: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場。